有范 >古诗 >亡伯母同安县君杨氏挽词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辙
2025-07-27

亡伯母同安县君杨氏挽词

宋代  苏辙  

德盛诸杨族,贤宜伯父家。
周姜职苹藻,歜母事桑麻。
大邑移封近,阴堂去日赊。
空余镜奁在,时出旧笄珈。

亡伯母同安县君杨氏挽词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亡伯母同安县君杨氏挽词翻译及注释

《亡伯母同安县君杨氏挽词》是苏辙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杨氏家族中显赫的德盛之德以及作者对已故伯母的怀念之情。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杨氏家族德行显赫,
贤淑的伯母是家中的佳人。
周姜是职位高贵的女官,
她为母亲编织丝线。

大城迁徙近在眼前,
伯母离开了这阴暗的世界。
但留下了她的化妆镜和饰品,
还有她曾佩戴过的古老发髻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杨氏家族为背景,表达了对伯母的深深怀念之情。首先,诗人赞美了杨氏家族的德行显赫,突出了伯母作为家族中的佳人的地位和品德。接着,诗人以周姜为象征,借用了一个古代的典故,描述了伯母为母亲编织丝线的善良和勤劳。这些描写展示了伯母的高尚品质和家族的荣耀。

然后,诗词转向描述伯母离世后的情景。大城迁徙,伯母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阴暗的家族庭院。然而,她留下了她的化妆镜和饰品,以及她曾经佩戴过的古老发髻钗。这些物品成为了诗人怀念伯母的象征,也是他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的表达。

整首诗词通过对杨氏家族的赞美和对伯母的怀念描绘,展现了家族荣耀与亲情的主题。诗人通过细腻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伯母的深深思念之情,并通过物品的象征意义,加深了对逝去亲人的回忆和怀念。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家族中优秀女性的赞扬和对家族传统的珍视,同时也传递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让读者在感悟亲情与家族荣耀之间的纽带时,产生共鸣和思考。

亡伯母同安县君杨氏挽词拼音读音参考

wáng bó mǔ tóng ān xiàn jūn yáng shì wǎn cí
亡伯母同安县君杨氏挽词

dé shèng zhū yáng zú, xián yí bó fù jiā.
德盛诸杨族,贤宜伯父家。
zhōu jiāng zhí píng zǎo, chù mǔ shì sāng má.
周姜职苹藻,歜母事桑麻。
dà yì yí fēng jìn, yīn táng qù rì shē.
大邑移封近,阴堂去日赊。
kòng yú jìng lián zài, shí chū jiù jī jiā.
空余镜奁在,时出旧笄珈。


相关内容:

次韵子瞻招隐亭

用林侄韵赋雪

和子瞻调水符

仙游潭五首·北寺

仙游潭五首·玉女洞


相关热词搜索:杨氏挽词
热文观察...
  • 次韵柳子玉郎中见寄
    新年始是识君初,顾我尘埃正满裾。谈辩未容朝夕听,情亲空愧往还书。久闻笔阵无前敌,更拟诗坛托......
  • 游净因院寄琏禅师
    岁月潜消日里冰,依然来见佛堂灯。此身已自非前我,问法何妨似旧僧。洒面飞泉时点点,压池苍石尚......
  • 送柳子玉
    柳侯白首郎,风格终近古。旧游日零落,新辈谁与伍。人情逐时好,变化无定主。试看近时人,相教蹈......
  • 送苏公佐修撰知梓州
    乘轺旧西蜀,出镇复东川。父老知遗爱,壶浆定满前。江山昔年路,旄节异邦权。望重朝中旧,疆分剑......
  • 次韵任遵圣见寄
    故国老成谁复先,壮心空记语当年。灌夫失意贫无友,梅福辞官晚作仙。诗句清新非世俗,退居安稳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