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送邹秀才游浙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梅尧臣
2025-07-25

送邹秀才游浙

宋代  梅尧臣  

鞍傍带剑鱼皮鞘,马後携童越葛衫。
度水缘山君底急,区区为答古千岩。

送邹秀才游浙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送邹秀才游浙翻译及注释

《送邹秀才游浙》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鞍傍带剑鱼皮鞘,
马后携童越葛衫。
度水缘山君底急,
区区为答古千岩。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送别邹秀才前往浙江游历的情景。诗人描述了邹秀才骑在马上,身旁挂着剑,剑鞘用鱼皮制成。他的马后跟随着一个穿着越葛衫的孩子。邹秀才要穿过湍急的水流和险峻的山岭,这是为了回应古代千岩万壑的景色。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细节和景物,展现了邹秀才游历的艰辛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人运用了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旅行的艰难和壮美之处。

首先,诗人提到鞍傍带剑鱼皮鞘,这一描写表现了邹秀才的身份和行装。鞍傍带剑显示了他的学识和文化修养,而鱼皮鞘则暗示了他的品味和追求。

其次,诗人描述了邹秀才马后携童越葛衫的情景。这一描写展现了邹秀才的仁爱之心和对知识的传承。他带着一个穿着越葛衫的孩子,可能是他的学生或者晚辈,这显示了他对教育和学术的关注。

接着,诗人描绘了度水缘山的情景。水流湍急,山势险峻,这是一种自然的考验和挑战。邹秀才要穿越这些困难,展示了他的勇气和决心。

最后,诗人用"区区为答古千岩"来表达邹秀才的心境。"区区"表示他的微小和渺小,而"古千岩"则代表了浩瀚的自然景观。这句话传达了邹秀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回应。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展示了邹秀才游历的艰辛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它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传承和历史文化的重视。

送邹秀才游浙拼音读音参考

sòng zōu xiù cái yóu zhè
送邹秀才游浙

ān bàng dài jiàn yú pí qiào, mǎ hòu xié tóng yuè gé shān.
鞍傍带剑鱼皮鞘,马後携童越葛衫。
dù shuǐ yuán shān jūn dǐ jí, qū qū wèi dá gǔ qiān yán.
度水缘山君底急,区区为答古千岩。


相关内容:

送朱玠户曹之广德军

送朱表臣职方提举运盐

送周衍长官知辽州

送知和州杜驾部

送张子野秘丞知鹿邑


相关热词搜索:秀才游浙
热文观察...
  • 苏祠部通判洪州
    飞鷁去江西,秋飚满桂旗。芦洲花白处,枫岸处丹时。沙鸟看来没,云山爱後移。高才属滕阁,家擅子......
  • 苏明允木山
    空山枯楠大蔽牛,霹雳液落鱼凫洲。鱼凫水射千秋蠹,肌烂随沙荡漾流。唯存坚骨蛟龙锼,形如三山中......
  • 苏州曹琰虞部浩然堂
    姑苏台上麋鹿嚎,夫差城中楼观高。荒榛尽已付明月,万古愤怒空秋涛。吴亡越霸能几日,後世扰扰犹......
  • 宿矶上港
    夜深风浪息,月正在南斗。远水生白烟,疏萤出荒莽。照蟹屡爇薪,张鱼未发笱。独能怜野客,游宦意......
  • 汤珙秘校遗沉水管笔一枝
    沉香细干天通中,束毫为呼诸葛翁。久从海上厌持握,乞与阮籍书途穷。物珍岂宜贱子有,更後应合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