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池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韩愈
2025-07-21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池

唐代  韩愈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
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池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池翻译及注释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
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月亮照耀下的寒冷池塘。明亮的新月曲线映照在池塘旁边。诗人表达了月亮和水面的相互映射,它们彼此辉映,相辅相成。诗人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暗示月亮和水面的关系如同烛光和镜面的相互映射一样美丽。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色,通过对月亮和池塘的描绘,表达了相互映射的美妙。诗人通过运用意象和比喻,将月亮和池塘与烛光和镜面相联系,给人一种闪耀而温馨的感觉。

诗人用"寒池月下明"的描写展现了月亮照耀下的冷静和明亮,而"新月池边曲"则形象地表达了月亮的曲线状,与池塘的相映成趣。接着,诗人以"若不妒清妍"的形容,暗示月亮并不吝嫉水面的美丽。最后一句"却成相映烛"则运用了比喻,将月亮和水面的关系比作烛光和镜面的相互映射,形容它们之间的和谐与美丽。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精确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独到感悟。它传递了一种和谐、美丽和平静的意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与共生。同时,诗人通过对月亮和池塘的描绘,也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词在形式上简练明快,语言上优美流畅,是一首典型的唐代诗词作品。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月池拼音读音参考

fèng hé guó zhōu liú jǐ shì shǐ jūn sān táng xīn tí èr shí yī yǒng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

hán chí yuè xià míng, xīn yuè chí biān qū.
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
ruò bù dù qīng yán, què chéng xiāng yìng zhú.
若不妒清妍,却成相映烛。


相关内容:

韩翃舍人即事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幼成令问

陪张湖南宴望岳楼,稹为监察御史张中丞知杂事

辋川集二十首·木兰柴

春游曲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登郢州白雪楼
    白雪楼中一望乡,青山蔟蔟水茫茫。朝来渡口逢京使,说道烟尘近洛阳。...
  • 秋晚山中别业
    树老野泉清,幽人好独行。去闲知路静,归晚喜山明。兰芰通荒井,牛羊出古城。茂陵秋最冷,谁念一......
  • 送征雁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
  • 霓裳羽衣歌
    玉烟生窗午轻凝,晨华左耀鲜相凌。人言天孙机上亲手迹,有时怨别无所惜。遂令武帝厌云韶,金针天......
  • 壮士行
    西方太白高,壮士羞病死。心知报恩处,对酒歌易水。沙鸿嗥天末,横剑别妻子。苏武执节归,班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