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溪亭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林景熙
2025-07-18

溪亭

宋代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鬓痕朝镜觉,书味夜灯知。
梦断潮生枕,愁新雁入诗。
思君心欲折,又负菊花期。

溪亭作者简介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溪亭翻译及注释

《溪亭》是宋代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清秋有余思,
日暮尚溪亭。
鬓痕朝镜觉,
书味夜灯知。
梦断潮生枕,
愁新雁入诗。
思君心欲折,
又负菊花期。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思念之情的景象。诗人在秋天的夜晚,思绪犹存,日落时还在溪亭中。他的鬓角有痕迹,早晨照镜时觉察到了。书香弥漫在夜灯的光亮中,显示出他沉浸在书籍中的心思。梦想中的断片幻影让他的枕头湿了,忧愁的心情被新来的雁儿引入了诗中。思念之情使他的心快要折断,又背负着未能实现的菊花赏析的期望。

赏析:
《溪亭》以清秋夜晚为背景,通过描写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外在景物的意象,表达了他思念之情的复杂心境。整首诗以凄凉、孤寂的氛围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思念之情。

诗中的"清秋有余思"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夜晚,思绪犹存,无法安心入眠的心情。"日暮尚溪亭"描绘了诗人在日落时仍然留在溪亭中,表现出他的孤独和沉思。

"鬓痕朝镜觉"一句中,鬓痕指的是白发的痕迹,朝镜觉意味着诗人早晨照镜时发现自己的白发增多。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年老之感和时光流逝的无奈。

"书味夜灯知"描绘了诗人夜晚阅读书籍的情景,夜灯闪烁下弥漫着书香,这是诗人心思沉浸在书籍中的写照。

"梦断潮生枕"表达了诗人梦中断片和回忆的情感,使诗人的枕头湿了,突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忧愁。

"愁新雁入诗"通过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情的增加,同时也暗示了他写诗的灵感源自于对离别的思念。

"思君心欲折,又负菊花期"末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心中思念之人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但又背负着未能实现的菊花赏析的期望。这里的菊花有可能象征着诗人的期待和希望,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

总体而言,林景熙的《溪亭》通过描写内心情感和外在景物的意象,以及含蓄的语言表达,展示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和对离别的不舍之情。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交织,以及对时间流逝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使得诗词充满了深情和忧伤,给人以沉思和共鸣之感。

溪亭拼音读音参考

xī tíng
溪亭

qīng qiū yǒu yú sī, rì mù shàng xī tíng.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bìn hén cháo jìng jué, shū wèi yè dēng zhī.
鬓痕朝镜觉,书味夜灯知。
mèng duàn cháo shēng zhěn, chóu xīn yàn rù shī.
梦断潮生枕,愁新雁入诗。
sī jūn xīn yù zhé, yòu fù jú huā qī.
思君心欲折,又负菊花期。


相关内容:

晓起

游仙词三十三首

游仙词三十三首

游仙词三十三首

游仙词三十三首


相关热词搜索:溪亭
热文观察...
  • 溪亭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
  •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踆乌不傍飞,斂景下蒙谷。征途险在前,而况车折轴。夸父追羲和,欲挽丹砂毂。意远力不任,化作邓......
  • 梦回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百感凑孤夜,江楼起呼月。秋虫声转悲,念此众芳歇。人生非金石,青鬓忽已雪。逾淮橘心移。出山泉......
  •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
    凤德嗟已衰,宣尼欲浮海。赖有载道经,神功补元宰。删诗挽风变,系易忧世骇。春秋笔削严,西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