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名句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的意思和全诗出处及赏析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7-18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的意思和全诗出处及赏析翻译

出自:石钟山记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字数:15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分类:古文观止  纪游  写景  写山  

【古诗内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翻译及注释

翻译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注释
1.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在今湖北黄州。
22.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湖口:今江西湖口。
25.硿(kōng)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
26.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7.森然:形容繁密直立。
28.搏人:捉人,打人。
29.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30.磔(zhé)磔:鸟鸣声。
31.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2.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33.噌吰(chēng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34.舟人:船夫。
35.罅(xià):裂缝。
36.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
37.为此:形成这种声音。
38.中流:水流的中心。
39.空中:中间是空的。
40.窍:窟窿。
41.窾(kuǎn)坎镗(tá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42.汝识(zhì)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
43.周景王之无射(yì):《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无射”钟。
44.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1)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
45.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46.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
47.殆:大概。
48.终:终究。
49.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
50.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
51.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
52.陋者:浅陋的人。
53.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
54.实:指事情的真相。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赏析

  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

  刚好他有了一个实地观察的机会,他先问当地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样。苏轼仍不轻信,决心“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石钟山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的临江一面,地处偏僻,文中说“余方心动欲还”,“舟人大恐”。再加上风险浪恶,又是盛夏涨水季节,一叶扁舟夜航确是很危险的,所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二.石钟山简介和历代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三种说法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处,属江西湖口。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北边一座滨临长江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幽美,所以历来成为旅游胜地。

  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古人有三说。

  1.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种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

  2.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

  3.山形如钟。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

  本文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

  刚好他有了一个实地观察的机会,他先问当地寺僧,寺僧的说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样。苏轼仍不轻信,决心“莫夜”“乘小舟”实地考察。石钟山在鄱阳湖入长江的湖口的临江一面,地处偏僻,文中说“余方心动欲还”,“舟人大恐”。再加上风险浪恶,又是盛夏涨水季节,一叶扁舟夜航确是很危险的,所以“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而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二.石钟山简介和历代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三种说法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处,属江西湖口。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北边一座滨临长江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幽美,所以历来成为旅游胜地。

  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古人有三说。

  1.风水声如钟。由于山体是石灰岩构成,在各种水的冲刷溶蚀下,山的下部临水处的表面形成许多缝隙洞穴,当水位处在一定高度,又有适当的风力和相应的风向时,缝隙洞穴就会“与风水相吞吐”,发出敲钟一样的声音。北魏郦道元和北宋苏轼就是持这种因风水声而得名的说法。但这种声音需要水位、风力、风向诸条件都合适才会发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的。

  2.石声如钟。山石,特别是溶洞地区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用槌敲打,是会发音的。所谓“南声函胡”是没有形成岩溶洞穴的岩石发出的声音,“北音清越”是洞穴发音的岩石,或碳酸盐再沉淀时形成的形态奇特的岩石敲击时发出的声音。唐代李渤就持这种因石声得名的说法,近人也有支持这种说法的。

  3.山形如钟。石钟山下部山体,由于地下水和江湖水的冲刷溶蚀,形成溶洞。《石钟山志》记载:“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明、清时就有人持这种以形得名的说法了。不过江湖水位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比较大,高低相差达十几米,只有水位非常低时,人们才能进入洞内,从内部领略“覆钟”的形象。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文章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为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文章语言灵活畅达,变化多姿,很有特色。同是写鸟,或由鸟名写到惊飞、写到叫声,或由声音再点出鸟名,毫无板滞之感。写噌咳之声,是先闻其声,再写徐而察之后的发现;写窾坎镗鞳之声,先写中流大石“空中而多窍”之状,再写其声,描写角度和顺序都有不同,行文舒卷自如。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拼音读音参考

shí zhōng shān jì
石钟山记

shuǐ jīng yún:" péng lí zhī kǒu yǒu shí zhōng shān yān.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 lì yuán yǐ wéi xià lín shēn tán, wēi fēng gǔ làng, shuǐ shí xiāng bó, shēng rú hóng zhōng.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shì shuō yě, rén cháng yí zhī.
是说也,人常疑之。
jīn yǐ zhōng qìng zhì shuǐ zhōng, suī dà fēng làng bù néng míng yě, ér kuàng shí hū! zhì táng lǐ bó shǐ fǎng qí yí zōng, dé shuāng shí yú tán shàng, kòu ér líng zhī, nán shēng hán hú, běi yīn qīng yuè, fú zhǐ xiǎng téng, yú yùn xú xiē.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zì yǐ wéi dé zhī yǐ.
自以为得之矣。
rán shì shuō yě, yú yóu yí zhī.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shí zhī kēng rán yǒu shēng zhě, suǒ zài jiē shì yě, ér cǐ dú yǐ zhōng míng, hé zāi? yuán fēng qī nián liù yuè dīng chǒu, yú zì qí ān zhōu xíng shì lín rǔ, ér zhǎng zǐ mài jiāng fù ráo zhī dé xīng wèi, sòng zhī zhì hú kǒu, yīn dé guān suǒ wèi shí zhōng zhě.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sì sēng shǐ xiǎo tóng chí fǔ, yú luàn shí jiān zé qí yī èr kòu zhī, kōng kōng yān.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yú gù xiào ér bù xìn yě.
余固笑而不信也。
zhì mò yè yuè míng, dú yǔ mài chéng xiǎo zhōu, zhì jué bì xià.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dà shí cè lì qiān chǐ, rú měng shòu qí guǐ, sēn rán yù bó rén ér shān shàng qī gǔ, wén rén shēng yì jīng qǐ, zhé zhé yún xiāo jiān yòu yǒu ruò lǎo rén hāi qiě xiào yú shān gǔ zhōng zhě, huò yuē cǐ guàn hè yě.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yú fāng xīn dòng yù hái, ér dà shēng fā yú shuǐ shàng, cēng hóng rú zhōng gǔ bù jué.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zhōu rén dà kǒng.
舟人大恐。
xú ér chá zhī, zé shān xià jiē shí xué xià, bù zhī qí qiǎn shēn, wēi bō rù yān, hán dàn péng pài ér wèi cǐ yě.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zhōu huí zhì liǎng shān jiān, jiāng rù gǎng kǒu, yǒu dà shí dāng zhōng liú, kě zuò bǎi rén, kōng zhōng ér duō qiào, yǔ fēng shuǐ xiàng tūn tǔ, yǒu kuǎn kǎn tāng tà zhī shēng, yǔ xiàng zhī cēng hóng zhě xiāng yìng, rú lè zuò yān.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yīn xiào wèi mài yuē:" rǔ shí zhī hū? cēng hóng zhě, zhōu jǐng wáng zhī wú shè yě kuǎn kǎn tāng tà zhě, wèi zhuāng zi zhī gē zhōng yě.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gǔ zhī rén bù yú qī yě!" shì bù mù jiàn ěr wén, ér yì duàn qí yǒu wú, kě hū? lì yuán zhī suǒ jiàn wén, dài yǔ yú tóng, ér yán zhī bù xiáng shì dài fū zhōng bù kěn yǐ xiǎo zhōu yè pō jué bì zhī xià, gù mò néng zhī ér yú gōng shuǐ shī suī zhī ér bù néng yán.
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cǐ shì suǒ yǐ bù chuán yě.
此世所以不传也。
ér lòu zhě nǎi yǐ fǔ jīn kǎo jī ér qiú zhī, zì yǐ wéi dé qí shí.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yú shì yǐ jì zhī, gài tàn lì yuán zhī jiǎn, ér xiào lǐ bó zhī lòu yě.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相关内容:

而言之不详

殆与余同

郦元之所见闻

而臆断其有无

事不目见耳闻


相关热词搜索: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热门资讯...
热文观察...
  • 故莫能知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
  •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
  • 此世所以不传也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
  • 自以为得其实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