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作文 >军旅作家李存葆
2025-07-24

军旅作家李存葆

分类:写作素材高中材料作文

军旅作家李存葆

李存葆.1946年生.山东五莲人.1964年入伍.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新时期以来.己发表2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

中篇小说《高山卜的花环》获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山中.那十九座坟莹》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参加改编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第五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另有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与王光明合作)获全国报告文学奖.其散文作品《我为捕虎者说》、《大河遗梦》分获全国第一、二届“韩愈杯”散文大赛一等奖.《鲸疡》获“孔子杯”散文大赛一等奖.并获《十月》第六届文学奖.《祖槐》被《中篇小说选刊》转载后.获该刊1998一1999年度优秀中篇小说奖.被列为1999年全国散文排行榜.《沂蒙匪事》获《十月》第七届文学奖.《飘逝的绝唱》被列为2000年全国散文排行榜.《钻石与命运的对话》、《紫砂兴衰记略》、《雪野里的精灵》被列为2001年全国散文排行榜。

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钊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

李存葆是我心中耸立己久的一座高山。这种感觉在我当新兵读《高山卜的花环》的时候就己建立起来了。这部中篇小说于1982年发表后.全国有近百家报刊全文转载.50余家剧团改编成各种剧日上演.仅发表在各种媒体上的评论文章就有500多万字。美、法、日、英、俄等十几个国家翻译出版.1989年美国嘉兰德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文学丛书(20本)中,《高山下的花环》名列其中。梁二喜、赵蒙生、靳开来等呼之欲出的人物.至今犹在眼前。事实如此.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激励了一代人.因于当之无愧地被称作新时期军旅文学的里程碑。

李存葆又是一座名山。无论是远望.还是近观.总免不了让人生发许多敬畏之感。不是吗.他那以文学手法创造的各色景观.哪一处不是人文荟萃.溢彩流金。且不要说他的“作家”称谓有多么厚重.令多少人追赶不及.单是他这灿在双肩的“少将”牌子.那也是多少渴望进步的汉子只能梦达的高阶。中央军委1997年8月“授予李存葆少将军衔”的命令.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将军作家。

山.总是以沉默而对世界。李存葆的体魄里更多地蕴藏着庄重沉雄的地气.一以涌向笔端.必是滔滔莽莽地情感排浪。这或许与他内敛、深思的秉性密不可分。

在军艺文学系念书的时候.李存葆是我们的首长、老师、大师兄.但他好像从不在意别人怎样称呼他。校园里.偶尔相遇.正埋头走路的他.准会停下来.用山东人豪爽的乡音和你聊上几句。却感觉就像和邻居照面.不见一点将军、作家的影子。而当你提出想写他点么时.他却又是摆手又是摇头.说:“没啥可写的”云云。过往后.你回过神来回味半天.会从心灵深处冒出一句:这才是真正的“高人”。

谈起一个人的成功.人们总想知道他的当初。那么.李存葆这座山峰是怎样形成的呢?追溯起来似乎总少不了家风的熏陶和乡情的堆积。在山东省五莲县一个半山半注的村庄里.他那以为人厚道和乐于助人而称道乡里的不识字的父母.常用“忠厚传家远”的朴素道理来教导他.使他养成了勤劳善良的品格。

“1964年.我刚满17岁.怀着参军报国的想法来到青岛驻军某部守备连当战十。那时.我学的是炮兵指挥专业.军里组织比武.我得过计算兵第一名。一次团里举办通讯报道学习班,通知侦察队派一名能写会画的高中生去。谁知开学那天,那人突然患病住院,队长便让我去顶替参加了为期4人的报道班学习。”

在那里,李存葆写了几篇小诗,团里的新闻干事选中了两篇,一首题为《行军小憩》,另一首散文诗不足500字。因怕背上名利思想的黑锅,那首小诗署名“茅山”,散文诗署名“侦察队演唱昌组”。不久,那首小诗被青岛广播电台广播,那篇散文诗先是被《青岛日报》刊登,接着又被《大众日报》转载。团新闻干事打电话把他喊去,对他大加赞赏,并奖励两本稿纸。他用这两木稿纸又写了一些诗投寄给济南军区《前卫报》,结果又被采用几首。从此,政治处便让他转行了。后来,他从团里写到师里,又从师里写到军里,及至当上济南军区创作室主任。

从李存葆业己踏出的成功之路可以看出,这是个干会么事都想干好的作家。旱在《高山卜的花环》之前,李存葆就有近百力一字的作品发表,中一是诗歌就有500余首。他说:“军人的责任警示你,必须扎扎实实,不能马虎从事。否则,将一事无成。”

如果说李存葆的小说《高山卜的花环》与徐怀中的《西线铁事》为中国新时期军事文学树立了标帜,那么,《我为捕虎者说》则标志着李存葆的创作笔锋开始向大散文掘进,并在突破中取得了新收获。

谈起创作转变,李存葆说:“我曾在部队文工团当过多年编导,写过两个大话剧。本来我是喜欢编故事的,但现在我不大愿意编造了。有人说,现在只要人类能想到的都发生了,人们想不到的也发生了。现实生活太复杂了,一般的小说很难概括。近距离观察往往看不透,我就先写l点历史方而的散文。过几年回过头来用小说透视己经沉寂了的生活,也许更好把握些”

其实,大散文《祖槐》正是李存葆经过50多年的积淀孕育的成果。从他牙牙学语时,祖母教他歌愿唱道:“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长大后.他一直苦苦追寻着.谋求解开这个谜底。50多年后.李存葆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游八方.终于把明初山西洪洞大移民的文明史给开掘出来。

李存葆这样解释自己的转变:“最终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伟大的是她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心灵之树上结出的圣果。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智慧果实的长期积累。而最能让骚人墨客绪意飞驰的是散文。我们的散文应该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也应该更关注人类而临的生存危机与种种困境.应该有作家的正义和良矢口。”

从《鲸疡》、《大河遗梦》.到《祖槐》、《沂蒙匪事》、《飘逝的绝唱》……李存葆以小说家的眼光发现故事.以散文家的情怀重说故事一句一句抠出来的大文化散文.使简单的故事升华为精神的追求与叩问。

将军作家李存葆肩负着文学的历史使命。写什么,什么都获奖.这是社会对作家的嘉勉.更是作家“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后艺术创作力的炉火纯青。眼下.李存葆近年来创作的散文精品集《大河遗梦》.己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可以预言.用不了多久.迎面而来的必将是又一个大奖。

记得李存葆在《穿越人生的沙漠》一文中有这样的论断.他说:“人的大脑就功能而言.吃地瓜干长大的和喝牛奶长大的.没有什么两样”。然而.从李存葆腾龙起风的才情和灵性飞扬的文采中.我们却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许许多多的“不一样”。如此说来.农民之子舞文.且舞出这等风采.舞得这样辉煌.李存葆也算是一个奇迹。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李存葆说:“历史对文章的筛选极为苛刻。这种筛选愈是严酷.对真正的文学家则更具吸引力。也许我们罄毕生心力也难留下一篇为后人称道的文章.但我们会像苦行僧那样去跋涉.去探求.因为探索的过程也是美丽的。”


相关内容:

那一刻我长大了

那次玩得真高兴

My home

在激流外永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相关热词搜索:高中材料作文军旅作家李存葆军旅作家李存葆
热文观察...
  • “最美妈妈”激发社会向善力量
    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原是一切真、善、美的根本连日来,接抱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引发了......
  • 我的书包
      I have a backpack.It is large and it is blue.It is a birthday gift f...
  • My hobbies
      A hobby can be almost anything a person likes to do in his spare tim...
  • 谁来破解“达芬奇密码”
    7月13日,达芬奇家居就造假事件召开发布会。总经理潘庄秀华坚称公司代理的意大利品牌产品均是原装......
  • my friend
      I have a good friend. She is a beautiful girl. She has long black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