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点绛唇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辛弃疾
2025-07-19

点绛唇

宋代  辛弃疾  

劝诫  人生  思想  

身后功名,古来不换生前醉。
青鞋自喜。
不踏长安市。
竹外僧归,路指霜钟寺。
孤鸿起。
丹青手里。
剪破松江水。

点绛唇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点绛唇翻译及注释

《点绛唇》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身后的功名,古来都无法换回生前的快乐醉意。我喜爱着青鞋。不愿踏上长安的繁华市场。竹林外有一位僧人归来,路上指引着前方的霜钟寺。孤雁飞起,画笔握在手中。剪碎了松江的波澜。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辛弃疾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提倡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他认为一旦过世,无论多么辉煌的功名都无法与生前的欢愉相比。他选择穿青鞋,意味着远离尘世的烦扰,不愿沉迷于名利之中。当他看到一位僧人回到竹林外的霜钟寺时,他感到宁静和指引,象征着他对心灵的追求。最后,他将自己的才华比作丹青,剪碎了松江水,表达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世俗的超脱。

赏析:
《点绛唇》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辛弃疾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和对内心自由的追求。他通过对青鞋、长安市场、竹外僧人和松江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诗中的"点绛唇"是一种象征,意味着作者对世事的冷漠和超脱。他选择了远离尘世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诗中的"霜钟寺"象征着僧人的归来和宁静的场所,给予了作者指引和启示。最后,通过将自己的才华比作丹青,剪碎松江水,作者展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世俗的超越。整首诗词通过简练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淡薄态度和对内心追求的坚持,展示了辛弃疾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

点绛唇拼音读音参考

diǎn jiàng chún
点绛唇

shēn hòu gōng míng, gǔ lái bù huàn shēng qián zuì.
身后功名,古来不换生前醉。
qīng xié zì xǐ.
青鞋自喜。
bù tà cháng ān shì.
不踏长安市。
zhú wài sēng guī, lù zhǐ shuāng zhōng sì.
竹外僧归,路指霜钟寺。
gū hóng qǐ.
孤鸿起。
dān qīng shǒu lǐ.
丹青手里。
jiǎn pò sōng jiāng shuǐ.
剪破松江水。


相关内容:

古乐府

山行

浣溪沙·书虞元翁书

愁倚阑

卜算子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牡丹花二首
    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天纵秾华刳鄙吝,春教妖艳毒......
  • 梅
    一树寒林外,何人此地栽。春光先自暖,阳艳暗相催。晓觉霜添白,寒迷月借开。馀香低惹袖,堕蕊逐......
  • 江城子
    碧梧和露滴清秋。小庭幽。翠烟流。羞带一襟,明月上危楼。苦恨秋江风与月,偏管断,这些愁。此情......
  •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一作旧山,一作故人)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
  • 卜算子
    涧下水声寒,壑底松风静。时有清香度竹来,步月寻疏影。往事属东风,试问花应省。曾是花前把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