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是一个经常诞生英雄的地方。早在1966年3月15日,刘英俊所在炮连到郊外执行训练任务。三辆炮车临近公路汽车站,一辆炮车的辕马突然受惊掉头猛跑,径直朝人群冲去,情况十分危急。刘英俊用肩膀猛抵惊马的脖子。惊马被迫拐上公路左侧的小道。这时,在炮车前面不远处有6名儿童,他们被飞奔而来的惊马吓得不知所措。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刘英俊不顾个人危险,用力将缰绳在胳膊上猛缠几道,然后猛力一拉,使惊马前蹄腾空而起。接着,他双脚伸向马的后腿,使尽全身力气踢倒惊马。
6名儿童安然脱险,他却被压在翻倒的车底,由于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年仅21岁。这一历史事实,当今的90后中学生是不知道的。在诞生英雄张丽莉老师(5月8日晚,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张老师义无反顾地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的今天,我们可以运用同类联系法,为学生补上这一课,让学生明白张丽莉老师为什么“最美”:她如天使般美丽,不仅仅是因为她为救学生甘愿犯险,而是因为那仅仅是一瞬间的条件反射般的直接反应——心中装满了学生,唯独没有自己;心中装满了责任,唯独没有逃避。张丽莉老师为什么“最美”?我们完全可以运用相反联系法,想到同为教师的范美忠在08年汶川地震时的行径。范美忠,既不“美”,也不“忠”。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时,范美忠正在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上语文课,课桌晃动了一下,但他根据对地震的一些经验,认为是轻微地震,因此叫学生不要慌。但话还没完,教学楼猛烈地震动起来。他瞬间反应过来——大地震!然后猛然向楼梯冲过去。后来,范美忠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达足球场的人,等了好一会才见学生陆续来到操场。范美忠后来自我辩护道:“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这一言论刺激了大多数人,人们义愤填膺,对他大加挞伐,称之为“范跑跑”。相比之下,张丽莉老师无异是“最美”的。只是许多学生不会想到这一点。
笔者曾作一调查:知道“范跑跑”的请举手,结果举手的寥寥无几。也难怪,这一事件已过去四年,现在的学生,即便是高三学生,那时只是初二,记忆当然是模糊的。作为教师,应当及时为他们补上这一课。然而,仅仅进行相同、相反联系,分析张丽莉老师是否“最美”,还是浅层次的。我们有必要点亮学生思维的光苗,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深度理解张丽莉老师为什么“最美”。
从态度上说,张丽莉老师在生死一线之际,她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危,而是将学生推开,确保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彰显了一位人民教师无私、伟大的品格。这样的老师,难道不“最美”吗?从师德上说,古今中外,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都是为人师者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最重要的师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必须“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张老师在学生生命遇险之际,没有自私自利地躲闪或逃跑,而是出于本能“该出手时就出手”,维护了为人师者的道德底线,维护了社会基本伦理。这样的老师,难道不“最美”吗?从人性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然而这个本能毕竟有个底线。范跑跑之所以令人唾弃,是因为他将这个“底线”无限放大了,变成了极端的个人主义。
虽然《教师法》没有哪一条规定说教师要冒着生命危险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学生,虽然范美忠的诚实让我们很是称许,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性是服从于大义的,范跑跑是“打着自由之理念,打着自由的旗号否定美德与高尚,不仅是对自由的严重误识,更是对自由的亵渎”!而张丽莉那一同样属于本能的表现,源自一个“德”字,难道不是“最美”的吗?最后,还是让我们与学生共同回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事件吧:在这起事件中,船长、众多的船员以及男性乘客,都和这条豪华邮轮一起沉入了大西洋底,冰海余生的人,多数却是最没有逃生能力的妇孺。我们是否认识到:“对于某些人来说,最大悲剧不是死于一场地震或者沉船,而是被公众所唾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