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范 >古诗 >送万谔昌秀才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梅尧臣
2025-07-20

送万谔昌秀才

宋代  梅尧臣  

志士不恋家,安能坐{左口右父}咀。
儒冠难徒行,马骨瘦可数。
後仆隔山陂,前林遇风雨。
寒村夜宿时,寂默谁对语。

送万谔昌秀才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送万谔昌秀才翻译及注释

《送万谔昌秀才》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志士不留恋家园,追求理想的精神。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志士不恋家,安能坐左口右父咀。
儒冠难徒行,马骨瘦可数。
后仆隔山陂,前林遇风雨。
寒村夜宿时,寂默谁对语。

诗意:
这首诗词以送别万谔昌秀才为主题,表达了志士不留恋家园,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通过描绘昌秀才的行程和遭遇,表达了他追求学问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志士不恋家,安能坐左口右父咀。”表达了昌秀才不留恋家园,不被家庭所束缚的志向。他不愿沉溺于家庭琐事,而是追求更高的理想和学问。

接下来的两句“儒冠难徒行,马骨瘦可数。”描绘了昌秀才艰难的求学之路。儒冠是儒家学者的标志,但在艰苦的行程中,他的儒冠已经破旧不堪,马骨瘦弱,可数可怜。这表达了他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所经历的困苦和艰辛。

接下来的两句“后仆隔山陂,前林遇风雨。”描绘了昌秀才行程中的困境和挫折。他的后仆已经隔在山陂之后,前方的林木遇到了风雨,这些景象象征着他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两句“寒村夜宿时,寂默谁对语。”表达了昌秀才在寒冷的村庄夜宿时的孤独和寂寞。他在这个时候,没有人可以与他交流,只能默默地思考和反思。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昌秀才的行程和遭遇,表达了他追求学问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它展现了一个志士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送万谔昌秀才拼音读音参考

sòng wàn è chāng xiù cái
送万谔昌秀才

zhì shì bù liàn jiā, ān néng zuò zuǒ kǒu yòu fù jǔ.
志士不恋家,安能坐{左口右父}咀。
rú guān nán tú xíng, mǎ gǔ shòu kě shǔ.
儒冠难徒行,马骨瘦可数。
hòu pū gé shān bēi, qián lín yù fēng yǔ.
後仆隔山陂,前林遇风雨。
hán cūn yè sù shí, jì mò shuí duì yǔ.
寒村夜宿时,寂默谁对语。


相关内容:

送孙学士知太平州

送通判太博

送李太保知仪州

送回上人

送钱驾部知邛州


相关热词搜索:秀才万谔昌
热文观察...
  • 送王郎中知江阴
    持归汉省青绫被,去看吴都白马潮。叠鼓渡江寒浪伏,鸣铙入境野云飘。鱼穿杨柳夸鲜脍,人采芙蓉学......
  • 送吴季野
    赠言必有规,无规固无言。强言苟无补,何异秋虫喧。君行蜀道难,不厌治轻轩。母殁未归土,女长未......
  • 送萧秘校
    比从江南来,又从江南去。孤舟随雁群,晚泊定何处。霜橙可为齑,冰鱠思下筹。此兴吾不知,薄言聊......
  • 送谢寺丞知余姚
    姚江千里海汐应,山井亦与江潮通。秋来鱼蟹不知数,日日举案将无穷。高堂有亲甘可养,下舍有弟乐......
  • 送徐终秘校罢泾尉而归
    去年茶熟君得补,今来茶熟君已去。心曾不计茶有无,隼在高风自腾翥。昨日我送吴侯归,未忍重临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