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送虚上人游天台
朝代:唐代
作者:朱庆馀
字数:5
平仄:平仄平平平
【古诗内容】
青冥通去路,谁见独随缘。
此地春前别,何山夜后禅。
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
好是修行处,师当住几年。
谁见独随缘翻译及注释
《送虚上人游天台》是唐代朱庆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青冥通去路,谁见独随缘。
此地春前别,何山夜后禅。
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
好是修行处,师当住几年。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朱庆馀对虚上人游天台的送别之情。诗中描绘了虚上人独自前往天台的场景,借此抒发了对修行者追求自我境界的赞美和祝愿。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虚上人修行之旅的思考和祝福。下面对每个句子进行分析:
1. "青冥通去路,谁见独随缘。"
这句表达了虚上人前往天台的路途遥远而未知,他独自随从自然的缘分而行,没有人能够预见他的归宿。
2. "此地春前别,何山夜后禅。"
这句表明在这个地方,虚上人在春天来临之前告别,可能是他离开修行地点,前往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何山夜后禅"描绘了虚上人在夜晚进行禅修的场景,强调了他专注于修行,超越尘世的追求。
3. "石桥隐深树,朱阙见晴天。"
这句描绘了石桥隐藏在深树之间,而红色的宫阙透过晴朗的天空显现出来。这里,石桥可能象征着修行的道路,深树则代表着自然之间的隐秘与神秘,而朱阙则代表着人造的建筑。这样的描写表明修行者通过与自然的交融,能够看到超越尘世的境界。
4. "好是修行处,师当住几年。"
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修行地点的称赞,认为这个地方非常适合修行。作者希望虚上人的导师能在这里长时间居住,以便能够获得更高的境界和修行的指导。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对修行者追求境界的赞美和祝愿。它揭示了修行者在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越尘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诗中景物的描绘与修行境界的隐喻相结合,体现了朱庆馀对修行者的理解和对修行之道的探索。
谁见独随缘拼音读音参考
相关内容: